拒絕成為“好坑”的90後是如何改變消費版圖的呢?90後抗拒在“老大說了算的組織”工作,同時拒絕購買“好坑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所謂的“好坑企業”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對職員和合作方進行“挑撥”等不正當行為的企業;第二,利用韓國國內的低質競爭狀況,采取差價政策的企業;第三,為提高企業效益,有意降低產品質量的企業;第四,不對複雜的流程進行簡化,給消費者帶來不便的企業。
南陽乳業,因罵人風波和強賣事件聲名大損
第一個類型的典型事例是2013年因強迫經銷商加購產品而引發輿論關注的南陽乳業事件。當時的南陽乳業因涉嫌對經銷商強賣產品,在韓國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所謂“強賣”,是指總公司強製讓經銷商承擔超出其自身負擔範圍的產品數量,並誘導其進行強買強賣的行為。在南陽乳業事件中,一些經銷商甚至要靠借錢來購買總部轉嫁的但自身並沒有訂購的產品。這樣的做法讓經銷商們陷入了銷售和償還債務的惡性循環。尤其當時處於“甲方”位置的南陽乳業30多歲的銷售員對“乙方”50多歲的經銷商進行辱罵和威脅的電話錄音在網絡上公開後,事件持續發酵。
最終,南陽乳業社長就此次的罵人風波和強賣等營業問題向國民道歉,並承諾將補償相關損失。但是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出來道歉的隻有代表理事和高管人員,沒有看到因出售南陽乳業股份而成為眾矢之的的會長,感覺不到道歉的誠意。另外,由於公平委(1)的調查和檢察機關的扣押搜查已經開始,大部分人認為此時道歉已為時已晚。了解到南陽乳業的臨時工比率為31.6%,平均年薪也隻達到最低薪酬標準後,網友的聲討聲越來越大。得益於此,競爭對手每日乳業坐收漁翁之利。而且隨著每日乳業每年不惜損失4億韓元為先天性代謝異常的嬰兒製作、銷售特製奶粉的事實被媒體報道後,每日乳業的企業形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