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掌控情緒的心理學課程

最後的想法

字體:16+-

一天晚上,當我走進“壓力新科學”課堂,發現講台上有一份報紙。一個學生讓我看一篇題為《壓力:具有傳染性》的文章。文章聲稱壓力“和空氣中的病菌一樣傳染”,其毒害性堪比二手煙。一位專家談論了某項研究,說被動觀看他人受苦時,人們也會有壓力反應。“壓力很容易傳遞,這令人震驚。”那個專家說。另一名專家規勸讀者別做“壓力攜帶者”。後來我在網上發現了一篇文章,描寫的是同樣的研究。標題是《二手壓力是不是在傷害你》。

我很好奇,這些文章不僅強化了“壓力有毒”的思維模式,而且還增添了另一層恐懼:和有壓力的人待在一起,你會受到壓力毒害。你自身的壓力也會傷害周圍的人。

我把這篇文章的一部分讀給學生,問他們收獲了什麽。學生們的第一反應是“孤立你自己”,然後是“如果有壓力,藏在心裏,別和他人分享”。課程在繼續,得到的反映是一致的:遠離痛苦的人。別被周圍有壓力的人傳染。別和他人分享壓力,那樣會成為別人的包袱。

在媒體上讀到的,所有壓力會殺死你的駭人故事中,這篇是最令我悲傷的。因為如果你采取了學生們從故事中學到的策略,你就將自己與兩個最重要的抗挫折資源隔絕了:了解痛苦中的自己並不孤單,你能幫助他人。

壓力的社會本質,不是需要害怕的東西。就像我們看到的,關懷創造韌性,無論利他行為是從痛苦中自我拯救,或僅僅是對他人痛苦的自然反應。對別人的苦難采取更富同情心的反應,能激發同理心,驅動助人行為,反過來也能增加自己的幸福感。更進一步,我們不必擔心讓外人看到我們正在掙紮的事實——尤其是需要他們支持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的透明是一份禮物,讓別人感覺並不孤單,給他們機會體驗照顧與友善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