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掌控情緒的心理學課程

從掠奪者到保護者

字體:16+-

我握著他的手,為之祈禱:“痛苦和艱難都會過去。”我給他戴上帽子,蓋上毯子。他喜歡體育,我把電視調到了ESPN台。在離開前,我吻了下他的額頭。

描述這段關愛瞬間的男人,不是患者的家屬,也不是護士。他是賓夕法尼亞州勞教所的犯人,在照料一位瀕死的同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院蘇珊·勒布聽過數十個這樣的故事,她在研究監獄裏的臨終關懷。

要問在哪兒發現照顧與友善本能的可能性最小,州立監獄肯定會上榜。監獄生活需要生存心態。許多犯人在嚴苛環境下長大,自我防衛,而不是利他。他們要麽沒有得到過持續的關愛,要麽沒有慈悲的榜樣。

然而,就像勒布記錄的,在給犯人提供關懷他人機會的監獄裏,慈悲心也會生長。她訪談那些在州勞教所給瀕死犯人提供臨終關懷的男犯人,他們的年齡從35到74歲不等。多數關懷都是一周7天,24小時服務,工作從鋪床到換尿布。他們通過交談、祈禱、握手、幫患者準備家人探訪等方式提供情感支持。他們也保護瀕死的犯人不受其他犯人的欺淩,並做他與勞教所官員的中間人。他們讓犯人在生命盡頭更舒服一點兒,為其守夜,還幫醫護人員處理死後事宜。

他們參與的原因和你在監獄外能發現的同樣崇高:需要機會做些好事,他們想要製造不同。他們知道有一天會和瀕死的犯人身處相同的境地。一個犯人護理員被某段記憶深深驅動,他聽到監獄護士對將死的囚犯說出了這幾個字:“準備下地獄吧。”犯人們希望,每個人在最後時刻,都能得到善良而有尊嚴的對待。

犯人護理員幾乎沒有報酬,也得不到特別福利。你或許會猜這將降低他們的參與興趣,但效果恰恰相反。沒有額外福利,犯人們真正地把自己看作富有同情心的護理員。就像一個人在匿名調查裏寫的那樣,對他而言這很重要:“不是因為會獲得掌聲或得到證書才奉獻自己的時間。去愛別人,僅僅因為這是對的。”當被問及“關於監獄的臨終關懷和你的誌願工作,人們該了解和知道的最重要的是什麽”這個問題時,最普遍的回答是,希望人們知道:他們幫忙是因為真的在乎。許多護理者說關愛使他們表現出真正的自我。一個人告訴勒布:“以前,我是掠奪者。現在,我是保護者。”另一個說:“我發現了一些我曾經以為失去了的東西。我不是一件被丟棄的東西,我可以有所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