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維幹預的心理學家,已經習慣了各種質疑。很多人覺得這很荒謬,如此簡單、一次性的幹預,內容不過是用新方式思考某件事情,就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即使幹預措施成功了,甚至超越了研究人員最狂野的期望,人們還是很難相信它們真的管用。
戴維·耶格爾,是位於奧斯汀的得克薩斯大學一名思維模式研究者。他和我分享了一個故事,說明人們的懷疑深到何種程度。故事發生在聖弗朗西斯科海灣地區的一所高中,學生們來自最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考試成績也是全州最差。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孩子享受學校免費午餐,許多人都是幫派成員,40%的學生說在學校沒有安全感。
耶格爾想教新生們一種成長型思維——人們在許多方麵都是可以改變信念的。為實現這個,他讓學生們讀一篇短文,文章介紹了幾個主要觀點:你現在是誰,不代表以後就永遠這樣;人們如何對待你,看待你,不代表你就是那樣,也不能決定你未來的樣子;隨著時間的變化,人的性格會發生有意義的改變。學生們同樣讀了高年級學生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描述自己改變的體驗。最後,學生們要寫一個故事,關於人們——包括他們自己是如何隨時間改變的。
當時是新學年開始,耶格爾在高中體育館,麵對著120名穿著運動服的九年級學生,組織了這個時長30分鍾的幹預項目。就在學生們讀第一篇文章時,一個不了解該項目細節的體育組老師走了過來。“你為什麽在這裏?”他問耶格爾,“你為什麽不去小學?對這些孩子,這太晚了,純粹是在浪費你的時間。”講這個故事時,耶格爾笑了,但這明顯使他惱火。“這太諷刺了。我來這兒,就是教孩子他們是能改變的。”
盡管有人懷疑,這項措施卻產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響。學年結束,接受過幹預的學生更加樂觀,更不容易被生活中的難題打垮。他們更少有健康問題,相比那些隨機被編入控製組的孩子,更不容易沮喪抑鬱。81%接受幹預的學生通過了九年級代數考試,控製組卻隻有58%的通過率。思維模式轉化最大的學生,幹預措施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最強烈。平均來說,這些新生以1.6分(相當於C-)開始,以2.6分(相當於B-)結束了他們第一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