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下交通站

謳歌天津人民浴血抗戰的優秀篇章

字體:16+-

中老年時報 記者張鳳琴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裏,我走訪了我市著名作家岩波先生,因為,他前不久由國務院研究室下屬的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小說《地下交通站》,引起各方麵的強烈反響。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康達教授對這本書的來龍去脈比較了解,遂發出由衷的祝賀:“這本書對國共兩黨的抗戰皆有反映,對地下工作者的危險和艱辛做了客觀而形象的描述,在當下的日子裏曆時四年方才得以出版,值此春節,得此喜信,衷心祝賀!不僅是出一本書,而更是出了‘這麽’一本書!這個年就過得有點不平常了。”

四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時候,岩波就一直想寫一部天津地下黨的故事。因為解放前夕,其父在一家被服廠工作,曾經做為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冒著生命危險幫助我黨做過很多事情。但岩波一直沒機會和父親深談。母親在抗戰期間曾經在海光寺一帶住過,幾乎和侵占中國的日本人住鄰居,對那時候的日本人在中國的生活起居及方方麵麵都有所了解。上世紀80年代,岩波曾經非常認真地看過《血濺津門》電視劇,對天津人民在抗戰期間的種種情況也算粗略知道了一些,及至後來又看過天津作家龍一寫的《潛伏》,對地下工作者的危險與艱難亦很有感覺。但前者沒有更多地描寫地下黨,後者主要是寫國共兩黨之間地下工作者的鬥智鬥勇。如何寫一部天津地下黨英勇抗戰的故事,便成為岩波的一樁揮之不去的心事。

後來,他結識了部隊轉業的文藝工作者辛卿大姐,閑聊中辛大姐說起自己的父親辛二牛,曾經是我黨地下黨員,主要活動在保定,以及京津和冀中。日本人曾經在北京前門樓子上張貼過“懸賞十萬大洋,活捉辛二牛”的告示。老英雄辛二牛個子不高,偏瘦,體輕如燕,走起路來如一股風。他在保定和北京都開著雜貨鋪,用以掩護自己的實際身份,同時接待過往的我黨地下交通員。解放後老英雄去世,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這不多的故事和線索激起了岩波的靈感。所要寫作的主人公的輪廓已經有了。但更豐富的故事和情節尚待挖掘。岩波便找到老同學——天津黨史研究室的於建副主任,詳細了解天津地下黨在抗戰中的林林總總。於建在給他講述了恩格斯關於曆史發展的合力因素的論述之後,描述了天津地下黨的工作脈絡,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並交給岩波一大包正式出版的資料。岩波在研讀這些資料的同時,長篇小說《地下交通站》就構思成熟了。老英雄辛二牛的影子,父親的影子,母親對彼時海光寺的描述,於建的指點……一一出現在岩波的作品中。而作品的主人公,就是非常有特點的一位始終沒有入黨的外圍地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