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皇帝不給力,大臣有名氣。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都乏善可陳,不但沒什麽作為,反倒還經常鬧笑話。有的皇帝好幾十年不上朝(明世宗);有的皇帝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偏要自己封自己為大將軍(明武宗);還有的皇帝不怎麽認識字,就喜歡幹木匠活兒(明熹宗)。皇帝這麽胡鬧,為什麽明朝還能傳承二百七十多年?因為有好大臣替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裏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著名忠臣於謙的七言絕句《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所謂“石灰吟”,就是吟詠石灰。詠花詠鳥也就罷了,石灰是建築材料,一點兒詩意都沒有,怎麽會有人詠石灰呢?其實在中國古代,不僅有人詠石灰,還有人詠木炭,詠什麽的都有,而且,還發展出一個詩歌類型,就叫詠物詩。
詠物詩就是借著吟詠一個具體的事物,帶出詩人自己的感情,體現詩人的人生態度。也就是說,明裏寫物,暗裏寫人,借物抒情,托物言誌。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那是把心情寄托在小草上;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那是把誌氣寄托在小花上;羅隱的“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蜂》),那是把牢騷寄托在小蜜蜂上;唐伯虎的“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畫雞》),那是把雄心寄托在大公雞上。而這首《石灰吟》,則是把一腔心曲寄托在了石灰上。
那麽,這首詩究竟怎麽翻譯呢?
經過千錘萬鑿才能把它開采出深山,烈火焚燒對它來說也隻是等閑。
即使粉身碎骨它也毫不懼怕,一定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