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治帝國:大宋300年的世運與人物

司馬光毀了帝國中興?

字體:16+-

時隔十五年,67歲的司馬光回到了開封。他進京這一天,萬人空巷,場麵堪比一線明星演唱會。

宮中衛士見到他,一個個以手加額,表示慶幸,說:“這是司馬相公啊!”

京城百姓為了一睹司馬光的風采,紛紛攀登到高處,屋頂上的瓦被踩碎了,樹枝也被折斷了,但無論怎樣嗬斥,他們都不願下來。

還有一些老百姓堵住通往皇宮的道路,將司馬光團團圍住,說:“相公不要走,留下來輔佐新皇帝,給我們這些苦命人一條活路吧!”

這是元豐八年(1085)三月,力行改革的宋神宗病逝,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再次陷入僵局,留下一地雞毛。

司馬光進京奔喪,卻為眼前的大型“追星”現場驚得不知所措。正好朝廷免去入京官員進宮辭行的禮節,他便急匆匆地返回閑居了十五年的洛陽。

這場鬧劇過去後,司馬光在太皇太後高滔滔的支持下重返朝堂,打響了對王安石變法的反擊戰,幾乎將新法盡數廢改。一向反對變法的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得償夙願。

從史書記載可知,司馬光生前是一位深得民心、頗有名望的官員。意外的是,司馬光去世後不到十年,卻險被開棺戮屍。他苦心編纂多年的《資治通鑒》差點被毀,朝廷所賜之碑被砸,碑文也被磨去。

此後,他的名聲在忠奸之間“反複橫跳”,一度名列元祐黨人,被指斥為奸臣,後來又恢複名譽,從祀孔廟,獲得與曆代賢臣相等的地位,畫像被懸掛於宮中。

曆史的顏色並非隻有黑白。

司馬光不支持變法,卻不像某些影視劇中說的那般迂腐。相反,他也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改革者,隻是他眼中所見的大宋危機,與王安石有所不同。

1

司馬光成名於仁宗朝,是一個少年早慧的人才。

司馬光砸缸的典故家喻戶曉,而且確有其事,最早被記載於北宋僧人惠洪所著《冷齋夜話》等宋人筆記中,也被《宋史》等史書所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