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趣讀中國史

12.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

字體:16+-

自杯酒釋兵權和“半部《論語》治天下”後,重文輕武一直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宋朝軍隊數量雖然多,但軍隊由文官統率,作戰時“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很難發揮軍隊戰鬥力。在對遼朝、西夏、金朝以及元朝作戰中,宋朝一如既往是敗多勝少。

宋朝文人孱弱,但文人出身的名將名相多。為了天下安危,他們赴湯蹈火,全力以赴去奮鬥。寇準抗遼為文人治國樹立典範。

寇準是進士出身,因大膽進諫,受宋太宗趙光義器重。趙光義死後,趙恒當皇帝。遼朝趁機發起大規模進攻,邊境告急文書頻傳。在危急時刻,寇準出任宰相。

邊境警報不斷傳來,朝廷高官大多驚慌恐懼。有人主張遷都避敵,而且還爭權奪利。例如,家鄉在江南的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到金陵,家鄉在四川的樞密副使陳堯叟主張遷都到成都。趙恒惶恐不安,無心抗敵。寇準駁斥王欽若、陳堯叟等人,鼓勵趙恒“進則士氣倍增,退則萬眾瓦解”,並陪趙恒一行到澶州。宋軍士氣大振,擊殺遼軍先鋒蕭撻覽。遼軍遇到挫折,兵鋒銳減。

宋遼議和,簽訂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解決遼宋之間的邊境問題。宋遼邊境再沒發生大規模邊境戰爭,邊境的貿易卻發展起來了。

範仲淹曾經積極評價過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的獨特貢獻。事實上,範仲淹也是宋朝文人典範。看到重文輕武帶來社會弊病,他不畏懼守舊派反對,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激勵自己,舉起革新大旗,改革圖強。

範仲淹博通儒學,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長時間做地方官,對社會弊端一清二楚。1028年,範仲淹因《上執政書》,主張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受到宰相王曾欣賞,被調入朝為官。不過,他秉公直言,得罪了呂夷簡。他與呂夷簡之爭逐漸由政見不同演變成黨派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