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趣讀中國史

9.德治時代回光返照

字體:16+-

周平王姬宜臼東遷,鄭武公、晉文侯、秦襄公等諸侯居功至偉。姬宜臼讓鄭武公和晉文侯一起輔佐王室,並正式冊封秦襄公為諸侯,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賜封給他。此時,虢石父不僅未反思自己給王室造成的創傷,還冊立姬餘臣為天子,即周攜王,企圖掌控周朝。晉文侯全力支持姬宜臼,於公元前750年滅掉姬餘臣,結束兩個天子並立的局麵,穩定了東周局勢。

不過,周王室此時勢力頂多抵得上中等諸侯。一些勢力較大的諸侯,例如鄭侯、晉侯、齊侯、魯侯等,為爭奪土地和對其他諸侯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姬宜臼無能為力,不能製止。一旦遇上勢力強大的諸侯與周王室產生利益衝突,姬宜臼還不得不屈服退讓,以此避免禍端和麻煩。

鄭武公死,鄭莊公要接任卿士。姬宜臼趁鄭莊公沒到洛陽,擅自任命虢公代替他。鄭莊公趕往洛邑,強行當上了卿士,還逼迫姬宜臼給個說法。姬宜臼懾於其實力,再三賠禮道歉。鄭莊公不依不饒,當了卿士,還要姬宜臼交換兒子做人質。姬宜臼身為天子,卻不得不與臣子鄭莊公交換兒子做人質來發誓,足見德治體係已經到了相當尷尬的境地。

周天子的權威嚴重減弱,諸侯國內篡權政變以及諸侯國間兼並戰爭不斷發生,傳統德治體係名存實亡,天下不再太平了,華夏文明也麵臨著空前危機。這時,齊國相國管仲提出一個對華夏族發展方向有決定性影響的建議——尊王攘夷,即勢力強大的齊侯高舉德治旗號,以諸侯長身份管理華夏族內外的事務,對內打擊違規的諸侯,對外打擊入侵的少數民族。

從曆史角度看,尊王攘夷是德治時代的回光返照,雖然離周禮規定的德治差得遠,推崇的是建立在謀私利、追求霸權基礎上的德治,但挽救了華夏文明,同時讓後世人看到無論在任何環境下治理天下,道德都不可徹底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