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數目突升突降的古怪,倒並不是兒戲,隻是一種虛偽的造作。洪武十四年(1381)的戶口數,也許是實際上經過調查,永樂元年(1403)的數字,隻是臣下故意假造,去博得皇帝高興的趨奉行為。以後流亡漸多,原額十去四五,冊籍隻是具文,州縣官臆度造報,中央也就假裝不知道。以此忽升忽降,竟和實際情形毫不相幹。在田土數目方麵也是同樣的古怪,洪武二十六年(1393)時核天下水田,總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到弘治十五年(1502)天下土田隻剩四百二十三萬八千五十八頃,一百零九年間,天下額田已減強半。(251)戶口和土田日漸消減,當然有其他種種原因,不過,農民的逃亡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逃亡的情形因政治的腐敗而加速發展,登記人口和土田的黃冊製度由之破壞,使農民和土地不相聯係。這影響,一方麵,慢慢地,統治階級的基礎因之日益動搖;另一方麵,治安不能維持,農民叛亂接踵而起。在反麵,逃民此往彼來,被拋棄的土地為地主所兼並,農民卻跑到另一地帶去和人爭地。土地分配因之愈加不均,地主和貧農的關係也愈趨惡化。在這情形下,從天順到正德爆發了幾次空前的農民叛亂。
作者附識:這原是我預備要寫的《明代的農民》一文中的一段劄記。因為篇幅的限製,材料未及全盤整理,行文係統未能如意。淩亂破碎之處,自知不免。閱者諒之。
(1)《毛澤東選集》卷二第625頁。
(2)《明太祖實錄》卷五。
(3)《明太祖實錄》卷三三。
(4)顧炎武:《日知錄》卷一〇,《開墾荒地》。
(5)《明太祖實錄》卷二九。
(6)《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六。
(7)《明太祖實錄》卷五三。
(8)《明太祖實錄》卷一四八、二五〇。
(9)《明太祖實錄》卷九六、一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