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七十六章

字體:16+-

上一章說到,不在乎生死的民眾,當然是羸弱一方,卻能勝於厚養的人。這又關及老子有關生命強弱的學說了。強弱之間,有一係列吊詭悖論,這在以前的章節多次說過。在這一章,老子要把這種吊詭引申到生命的本質,看看什麽才叫“活著”。

請看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段話,即使在今天不熟悉古代語言的讀者來看,也沒有任何閱讀上的障礙。老子在這裏的理論重心,在於用生理學、生物學中的常識來啟示社會思維。人體生死的差別,草木生死的差別,都在告訴人們,“活著”的特征是柔弱而不是堅強。當然,這裏所說的堅強與我們日常的理解不太一樣,可以理解為“強硬”。

這段話也遇到過一個版本學上的問題,雖然不太重要,而且也已達成共識,但說起來有點趣味。借此,也可讓當代讀者知道中國古代學者對於經典文本的極度謹慎,當然,這也證明了老子實在是牽動著身後兩千多年的高層智能,使多少傑出學者在黃卷青燈間逐字把守,無休無止。

起點是原文中“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句話。王弼注本為“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這“木強則兵”意思不通,河上公的注本作“木強則共”,那就更不知其義了。人們說,“木強則共”可能就是“木強則兵”,由於“共”、“兵”字形接近,誤抄了。直到清代,俞樾查得《列子》引用《老子》是“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劉師培發現《淮南子》也作“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當然,與《淮南子》內容重疊的《文子》也是這八個字。多證並列,且文句合理,那就定了下來。可見,老子的字字句句是多麽值得後代護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