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講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已經涉及了操作智慧。老子對實際操作也很有興趣,因此還要繼續講講在治理過程中如何發現時機、做出應對,又如何重視積累、慎終如始的問題。老子在這一次講述中,也留下了一些千古名句。
原文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中間的“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裏之行”三句,在中國民間早已耳熟能詳,很多人都可以隨口吐出。按照我的翻譯原則,就保留原文,不用生澀的現代語文來解釋古代熟語。這一來,我的翻譯比較輕鬆了。請看——
局麵安穩,容易持守;未出預兆,容易圖謀。
脆弱之時,容易消解;細微之時,容易流走。
在未有時動手,在未亂時統籌。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人們做事,常敗在即將成功之時。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一章有兩個版本學上的問題,需要交代一下。
第一個問題,原文在“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之後,還有四句:“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四句,與上下文內容不接,而“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說法在第二十九章已經出現過,因此奚侗、馬敘倫等研究者認為是“誤羼”、“錯置”。我在以前發表的譯本中把這幾句加入了,但細細品味確實覺得上下不洽,因而在這個譯本中也就刪去了。
第二個問題,在全文最後,本來還有三十餘字,同樣感到與前後文不連貫,應該也是錯置。但是,與何處錯置?應返回何處?無法定論。我沒有把這些字句放入原文和譯文,卻想把它摘引出來,再翻譯一下,也算安頓了這些流浪的文字。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