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四十九章

字體:16+-

前麵已經說過,老子所說的“聖人”,是日常世間的得道之人。如果讓這樣的得道之人來治理天下,將會怎麽樣?

對此,老子的語調充滿了頌揚和期盼。

原文是——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先做幾個技術性的說明。

“聖人常無心”,有的版本作“聖人無常心”,但曆來的研究者覺得應該是“無心”,如果說成“常心”就是另一種意義了。後來看帛書乙本是“常無心”,因此就定了下來。對於“無心”,解釋很多,王安石在《老子注》裏說,聖人無心,是指“以吉凶與民同患”,自己則“無思無為”。

另外,所謂“德善”、“德信”的“德”,是“得”的意思,曆來很多版本直接作“得善”、“得信”。

還有,“歙歙焉”,是收斂、收納之意。徐複觀解釋這個“歙”字,“有如納氣入內”。(見《中國人性論史》)

做了這些說明,就可以暢快翻譯了——

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對於善者,我善待;

對於不善者,我也善待。

這就得到了善。

對於信者,我信任;

對於不信者,我也信任。

這就得到了信。

聖人在天下,收納天下渾樸之心。

百姓隻關注耳目,聖人讓他們重返嬰兒的純真。

對於最後一句,很多人讀的時候會停頓一下。“百姓皆注其耳目”,怎麽放到了這裏?王弼在《道德真經注》中說,耳為聰,目為明,“注其耳目”就是“各用聰明”,那當然會產生摩擦。釋德清在《老子道德經解》中就說得更明白了:“百姓皆注其耳目者,謂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司其是非之昭昭。”可見這是百姓日常產生紛爭的原因。老子剛講了聖人收納天下渾樸之心,但百姓由於“注其耳目”而不渾樸了,因此聖人就知道要做什麽了,那就是讓他們重返嬰兒的純真。老子又一次把嬰兒抱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