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老子要把道德學說推到更高、更始源層麵上去了。陳鼓應說,這一章是老子哲學中的“宇宙生成論”。好像說得有點大,其實並不錯。
因為溯及了根本,雖然字數很少,卻成了全書的支點之一。這個“支點”由二十五個字組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句中的“一”、“二”、“三”,不是數字遊戲,而都牽涉到很深的學理。
“一”,我們在解析第三十九章的時候曾經專門說過,是老子對道的代稱,以此表達世界本是一體,起於一,歸於一。但是,渾然安靜的“一”還需要尋常啟動的生機,於是出現了“二”,也就是陰陽兩氣。有了陰陽兩氣,大道也就動起來了,因為剛剛說過,“反者,道之動”。
有了陰陽兩氣也就出現了滋生能力,因而就生出了第三者。當這樣的滋生開始,當然就會源源不斷,於是就形成了“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榮景。
陰陽兩氣不管在方位上還是性質上都是不同的,因此會產生對衝和激**。萬物正是在這種對衝和激**中,背靠著陰,麵朝著陽,產生一種協和狀態。
在協和過程中,陰陽兩方對衝和激**的力量依然保持,也就是一直蘊含著一種“衝氣”而走向協和。
——我在說以上這段話的時候,覺得當代讀者一定會覺得這是一種幻想。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一切有關“宇宙生成論”的設想,即使有了現代太空觀察的幫助,也總是帶有極大的幻想成分。由於無法進入科學實證,因此在理論上也一定以“形而上先驗主義”為主。這種思維特點,後來在中國思想史上逐步減弱,幸好老子早早地呈現了一個聖哲冥想者的高度,使中國哲學免除了一種先天缺失。
其實,直到老子之後兩百多年的漢代,很多思想家還保留著這樣的思維高度,尤其是當時的淮南王劉安和門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人,就產生過不少有關“宇宙生成論”的學說。他們合作寫成的《淮南子·天文訓》在解釋老子的這一段文字時說:“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