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一個習慣,大家在前麵已經多次看到,那就是,隻要分析了社會實相,就忍不住又要回頭瞻仰一次道的神秘形貌。現在,講了兩章具體的“逆向因果”,他又要順著第二十一章已經開始在做的事,描述道的形態。
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很有趣,已經講了那麽多遍道,現在卻突然要采用“陌生化效果”,說有一種東西,“吾不知其名”,其實還是在說道。但是,由於故意拉開了距離,故意裝作不認識,就會產生一種更客觀,也更宏觀的逼視。
由此可知,老子為了讓大家了解道,用了各種各樣的角度,站在前後左右的方位,近顧遠眺,構成了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全方位包圍。
我的翻譯是——
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先於天地,無聲無形,獨立不改,周行不停,是天下萬物之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那就稱為“道”吧,也可以勉強叫作“大”。“大”會遠行,因此又稱“遠”;“遠”會返回,因此又稱“反”。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寰宇間有這四大,人居其一。它們之間,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
正因為是拉開了距離來看,老子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鴻蒙無際的哲學圖像。他自己對這個圖像,也保持著一種近似於“突臨海天”的“初識之感”。
他早就說過:名,說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因此,就連為道命名都不較真,說是“強字之曰道”,勉強采用而已。不僅如此,他又為道取了一些別名,例如“大”、“遠”、“反”。但是在取這些別名的時候,他又講了取的理由,其實也揭示了道的特點,那就是體量大,傳得遠,能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