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十七章

字體:16+-

講了人如何在修煉中複歸虛靜本性,接下來,老子又要結合實際,談談如何讓統治者複歸虛靜本性了。

統治本是熱鬧的事,少不了排場禮儀、前呼後擁、高聲傳揚。如果虛、靜,是不是違背了職業本性?但老子的思想力度,專門向著那些似乎啃不動的角落施展。這種以極度明晰對付極度抵拒的柔性攻堅方式,成就了他作為一個世界級思想家的身份。

這一章的開頭兩個字是“太上”,需要解釋一下。老子後來被道教奉為教主,叫“太上老君”,宮廷裏也有“太上皇”的說法,容易讓人一上眼就產生聯想。其實老子在這裏用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普通,指的是“最上”,也就是在等級排列中處於至高地位。曆來很多研究者都會在這兩個字上稍作停留,但闡釋的意思完全一致:最上、最好、至高、最善等等。簡簡單單兩個字為什麽會花那麽多筆墨?原因隻是,研究者們都非常看重這個等級排列。

現在就要看看老子是怎麽排列的了——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是老子對統治等級排列,標準仍以虛靜為貴。且翻譯如下——

最好的統治,人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其次,人們給予親近和稱讚;

再次,人們產生畏懼;

更次,人們給予輕蔑。

既然不足以信任,人們就不予以信任。

最好的統治是那樣悠閑,很少言語,事已辦成。百姓都說:我們自然而成。

最後一句,“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也就是百姓認為世上任何功業都是我們自然而成的。這個歸結有兩方麵值得注意:一是百姓認為事情是自然而成的,不存任何不自然的方略和作為;二是百姓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事,也就是與統治者關係不大。這後麵一點,就直接呼應了全段的第一句話:“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治讓人們感覺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