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十五章

字體:16+-

道存在於天地宇宙,但在人世間,卻存在於得道之人身上。因此,描述“身上之道”,是老子必然要進入的課題。

老子說——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淩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穀;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讀起來可能還是有一些障礙,但很多讀者都能感受到,老子在寫這一段時詩情突發。那麽一些“兮”,正是詩的節奏遞送。我是一個長期從事文學的人,因此一見這樣的段落就很高興,隻想立即把它翻譯出來。不管是古文還是今文,詩意、詩韻是怎麽也遮掩不住的。

我的翻譯是——

古時善於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正因為不可識,所以隻能勉強地來描述:

他們謹慎,像是冬天涉河;

他們警惕,像是提防鄰戶;

他們端莊,像是在外做客;

他們渙和,像是春冰消除;

他們敦厚,像是未鑿之木;

他們曠遠,像是深山幽穀;

他們包容,像是大河渾濁。

誰能在渾濁中靜下來徐徐澄清?

誰能在安定中動起來慢慢推進?

隻需保有此道,不求滿盈。

由於不求滿盈,雖有弊端也能新成。

我這樣的翻譯,初一看好像會有現代的詩化發揮,其實是嚴格按照古代詞語的本義來闡釋的,因此我也省去了逐字逐句的注解功夫,呈現為一氣連貫的通釋。我在翻譯古文時非常重視這種一氣連貫,因為這是古今文氣可以相融的印證。

那麽,這種讓老子詩興大發的得道之人,是如何得道的呢?他們又是如何來麵對道的呢?這是老子接下來要講述的內容了。因為又與道碰到了一起,所以仍然比較抽象和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