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自控力:斯坦福大學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

本章總結

字體:16+-

核心思想:當我們將意誌力挑戰看成衡量道德水平的標準時,善行就會允許我們做壞事。為了能更好地自控,我們需要忘掉美德,關注目標和價值觀。

深入剖析:

· 善與惡:當你的意誌力挑戰成功時,你會不會告訴自己你很“好”,然後允許自己做一些“壞”事?

· 你是否在向明天賒賬?你是不是告訴自己明天會彌補今天的過錯?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是否真的彌補上了?光環效應:你是不是隻看到了壞東西好的一麵,如折扣省錢、零脂肪、保護環境?

· 你覺得自己是誰?當你想到你的意誌力挑戰時,你覺得哪部分的你才是“真實”的你?是想追求目標的你,還是需要被控製的你?

意誌力實驗:

· 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當你想改變行為的時候,試著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減少某種行為。

· 取消許可,牢記理由。下一回,當你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善行為放縱辯護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你做“好”事的原因,而不是你應不應該得到獎勵。

(1)如果有人忘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這些人物的傳聞,我可以提供一個簡要的介紹:哈格德是一位反對同性戀權益的部長,但後來人們發現他和一名男妓發生過性關係,而且他還吸食毒品;斯皮策是紐約州州長和前任司法部長,他不斷對貪汙腐敗案件提出起訴,但其實他是某賣**集團的常客,而且該集團還是政府的調查對象;愛德華茲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他以家庭觀念作為競選理念,但最終競選失敗,實際上他背著身患癌症的妻子**;伍茲是以自律聞名的高爾夫運動員,但實際上他是個性癮患者。——作者注

(2)研究人員還指出,食客們往往迅速接受了主菜暗示的“健康”。但實際上,那些標為“健康食品”的東西比其他主菜的熱量更高,但沒人對這個標簽提出質疑。——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