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判斷以下命題,你是強烈反對、有些反對、有些讚同,還是強烈讚同。命題一:大多數女人真的不聰明;命題二:大多數女人更適合在家裏看孩子,而不是出來工作。
如果你拿這些問題去問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生,而女生沒叫你把問卷收起來、別再問這種愚蠢的問題了,那你就算幸運了。甚至男生也會駁斥這些帶有性別歧視的觀點。但如果你讓他們判斷以下稍有不同的命題,情況又會怎樣?命題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聰明;命題二:有些女人更適合在家裏看孩子。人們會不太容易駁斥這樣的命題。它們看起來或許有點性別歧視,但人們很難駁斥“有些”這個限定詞。
這項調查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貝努瓦·莫林(Benoit Monin)和戴爾·米勒(Dale Miller)研究的一部分。他們研究的是刻板印象和決策過程。就像你預測的那樣,判斷前兩個命題的學生立刻提出抗議,但判斷第二組命題的學生態度則更中立一些。
判斷完這些命題後,學生要在一個模擬招聘場景中做出選擇。他們的任務是判斷幾位候選人是否適合某高層職位。這份工作所處的行業一直是男性主導的,比如建築業和金融業。候選人中有男也有女。對這些剛剛駁斥過性別歧視觀點的學生來說,這看起來是項非常明確的任務。他們當然不會歧視一個符合條件的女人。但普林斯頓的研究人員發現,情況正好相反。和那些勉強同意第二組命題認為性別歧視不那麽嚴重的學生比起來,那些強烈反對性別歧視的學生更傾向於選擇男性來擔任這個職務。當研究人員詢問學生的種族主義觀點,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表現對少數種族的歧視時,也出現了這種前後不一的情況。
這個研究讓許多人很吃驚。心理學家一直認為,當你表達一種態度時,你更可能按這種準則行事。畢竟,誰願意做偽君子?但普林斯頓的心理學家揭示了一個例外,這和我們對表裏如一的渴望背道而馳。當說到孰是孰非時,我們都能毫不費力地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我們隻想讓自己感覺良好,而這就為自己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