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飯後下樓散步,我和糕爸聊到了最近在做的選題,說網上流傳著一個給孩子吃活蝌蚪下火的“偏方”,打算做個辟謠。聽到有人吃活蝌蚪,年糕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吃活的小蝌蚪?不會有寄生蟲嗎?”
我和糕爸都笑了,最近正在陪年糕讀人體健康的科普書,寄生蟲這一節讓他印象深刻。
肯定了他能提出這麽好的問題後,我告訴他,蝌蚪裏確實有一種叫“裂頭蚴”的危險寄生蟲,被吃進去後會隨著血液流到全身各處,甚至還會跑到我們的大腦裏。所以,我們不能相信這樣的“民間偏方”,還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都是偽科學。
聽完我的解釋後,年糕連連搖頭:“要是有人給我吃蝌蚪我就不會吃,我可是知道寄生蟲的!”他一邊說,一邊學著繪本上的寄生蟲做了個張牙舞爪的鬼臉,跑開去玩了。
這讓我不由得感慨:憑借簡單的科學知識,一個5歲的孩子都能洞察謠言中的漏洞,為什麽對“綠豆治百病”之類的謠言,很多大人反倒深信不疑呢?因為決定一個人對事物認知和判斷能力的,並不完全是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是他能不能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判斷、推理進行獨立的思考。
我和糕爸對年糕的教育有著深刻的默契:我們最看重的,是如何讓他將來能夠保持勇敢質疑、獨立思考的科學思維能力,對於他能認多少字、會多少算術法,我們倒不是很關心。
數學啟蒙:科學思維能力的底層建築
對市麵上那些火爆的兒童珠心算、奧數班,我非常不理解:讓孩子練習幾秒之內做多少位的加減法有什麽意義呢?如果要比拚運算速度,電腦可比我們人腦強多了。
年糕現在想要計算幾加幾等於幾,就已經知道去用計算器了,這在我看來也是掌握了一項提高效率的技能,並沒有什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