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斷湧現出優秀的古典音樂,而重新發行的唱片已然多得目不暇接,讓人有種何時才能聽得完的壓力。尤其是去年,西班牙新生派代表“ALIA VOX”中約第·沙瓦爾所領導的正規演奏團體“晚星二十一古樂團(Hespèrion XXI)”馬不停蹄地推出了一係列好作品,真的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在那些經典中首屈一指的當屬Diaspora Sefardi,“Diaspora”意指失散與流浪,而“Sefardi”意指居住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猶太人。這首曲子是為那些背井離鄉,流亡海外的人所作的。換句話說,這首曲子是將他們趕走的天主教徒的後裔們出於些許的罪惡感而演奏的“中世紀音樂”。
1492年,伊比利亞半島處在動**不安中。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徹底推翻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的伊斯蘭安達盧斯政體,並派哥倫布去尋找新大陸。同時,發布新敕令,將西班牙的猶太人也全部驅逐出境。
阿爾罕布拉宮淪陷時,哥倫布就在格拉納達。他的船隊在前往印度的那天,碼頭因為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而變得一片混亂。混血、寬容、共存的時代終結了,迎來了基督教的鼎盛時期,也就是對異教徒的侵略和鎮壓的全盛時期。
除了一部分改變信仰的人以外,大部分猶太人被迫前往北非、葡萄牙、意大利、法國、巴爾幹半島和印度。他們的文化發展可想而知,打個比方,猶太人母親和西班牙父親生下的孩子,在波斯尼亞吃著阿拉伯乳母的奶長大。至少有四種不同性質的因素交織在一起,成就了似是而非的獨特文化,既有四種因素的傳承,又不完全一致。這首曲子之所以讓我感到有共鳴,是因為不久前剛讀過的薩爾曼·拉什迪的小說《摩爾人最後的歎息》。薩爾曼·拉什迪離開祖國到處流浪,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洗禮,這個故事曾經讓我如癡如醉,哪怕是在緊張的拍攝間隙也會抽時間翻看。而主人公的祖先之一就是當時被驅逐到印度的猶太人。被驅逐出美麗的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阿拉伯國王波阿布狄爾,跟受到驅逐令的猶太女子一起生活了幾年。最終,猶太女子拋棄了波阿布狄爾,移居印度,並在那裏生下了孩子。當然,專輯中收錄的音樂是屬於移居東歐的猶太人的。剛讀完拉什迪的作品一個月後,我邂逅了這首曲子,真的是喜出望外。這首曲子實在是太傷感了,其實這種音樂並不存在特定的作曲家,那麽,我這般的傷感也是可以允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