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給理想一點時間:精選集

劉瑜:給理想一點時間

字體:16+-

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768365.html

2011-09-26 15:02:20|瀏覽346610次|評論486條

你相信頭腦還是心靈?一次聊天中,一個朋友問。

我說我相信時間。

在總結國民黨大陸失敗的原因時,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國民黨沒有展開土改”,因而失去了農民。相比之下,共產黨這邊土改搞得轟轟烈烈,打土豪,分田地,翻身當家做主人。農民分到了土地,於是參加革命保衛勝利果實。

其實,嚴格說來,國民黨在大陸期間也不是沒有土改願望。孫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理想眾所周知,蔣介石政府也不是沒有動作。從1930年頒布《土地法》到1946年《綏靖區土地處理辦法》,從20年代末浙江“二五減租”運動,到蔣經國贛南土改實驗,國民黨並非沒有意識到“平均地權”對於爭取人心的作用。

問題在於,與“暴風驟雨”的土改相比,國民黨政府不但土改力度小得多,而且理念上奉行的更接近和平土改。所謂暴風驟雨式土改,其實是自古以來農民起義的升級版,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統治,該殺殺,該分分。當然,既然是革命,就不單是起義,還有一整套革命話語和儀式來賦予其意義。於是“剝削”、“翻身”、“階級鬥爭”這種陳勝吳廣們沒能想出來的詞匯開始成為日常用語,於是有了“訴苦會”和“鬥爭會”這種“製度創新”。

而所謂和平土改,核心即贖買,政府用土地債券從地主手裏買地,再讓農民用數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從政府手裏低價買地。好處是地主和農民可能雙贏:農民最後得到了土地,地主則得到了資本。國民黨在大陸期間沒來得及、也無力大規模推廣和平土改,到台灣後推而廣之,結果幫助很多台灣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而且加快了台灣的工業化進程。雖然中間也有諸多不公,但一批地主通過土改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轉向工商業,推動了台灣經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