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給理想一點時間:精選集

朱學東:我們為什麽輸不起?

字體:16+-

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176611.html

2012-09-24 21:56:37|瀏覽5031次|評論0條

我們為什麽輸不起?

這實在是一個奇怪而又現實的問題。

競爭比賽有贏就有輸,實在正常不過。

不過,看看我們四周,看看我們的輿論,便可知曉,現實生活並非如此。

一旦競爭中落敗,輸掉的不僅是比賽,還可能有尊嚴和人生,從此直不起腰,挺不起胸,抬不起頭來。一輩子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下。

不唯體育比賽,在我們看到的幾乎大多數行業,輸不起已經成了這個社會的現實和公眾的共識。

這才是問題的吊詭之處。

中國人曾經是輸得起放得下的人。

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上達高賢,下至黎民,莫不以為然。

於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成了後世文人的一種可以效仿追隨的生活樣式。

於是,李白不願意走時人通行的應試之路,欲以才華文名入仕,終不見容於權貴,遂自我放逐於山水江湖,留下諸多不羈名篇,世代傳誦。

無論是陶淵明還是李白一輩,不容於廟堂,還有海闊天空可去。

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封建時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王權的“雨露之恩”總有灑不到的角落。

因此,輸了官場又何妨!

陶淵明得罪了上司,雖扔了那官賜的五鬥米,家裏卻還留有幾畝薄地可依仗,躬耕讀寫,采菊東籬,悠然而見南山。

李白不見容於皇親國戚,遠離了廟堂帝都,依然可以**於酒色文氣,縱情於山林河湖,西輝逐流水,**漾遊子情。

那種雍容倜儻的生活和氣度,在緊張窄逼的社會裏是養不成的。養育它們,除了文脈的傳承滋養,更需要有退讓騰挪轉身的空間。

當然,中國還有一種說法,成王敗寇。不過,這主要指向的不是士大夫和黎庶,而是圖謀天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