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有哪座城市像羅馬這樣,獨有千秋;也從未有哪座城市像羅馬這樣,將自己的過往保存得如此完好。身處羅馬,你走過的橋,可能就是西塞羅和愷撒當年出行經過的橋;你駐足仰望的神廟,可能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你步入的教堂,可能有上百位教宗先後在此做過彌撒。此外,羅馬城內還有諸多名勝古跡:許願噴泉、萬神殿、羅馬鬥獸場、聖彼得大教堂以及西斯廷禮拜堂等。你還能一睹墨索裏尼時期的法西斯宣傳材料,而這些材料大部分都完好無損。羅馬人甚至還將納粹占領時期的蓋世太保總部保留了下來。羅馬是一座曆盡磨難的城市:遭受過多次特大洪水、火災、地震、瘟疫以及各路敵軍的侵襲。我們不禁感歎,這些古跡和資料能夠幸免於難,堪稱奇跡。
我8歲時第一次來到羅馬,從那時起我就發現,從沒有哪座城市像羅馬這樣,將自己的過往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對羅馬的迷戀竟絲毫未減,於是多次故地重遊。在過去的15年裏,我幹脆定居羅馬,以便仔細地研究它,認識它的每一塊磚。我特別想寫寫羅馬的過往——羅馬2500餘年的曆史,看看究竟是怎樣的過往造就了今天的羅馬。
但是,這裏有個難題。羅馬的過往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這座城市曾經曆過多次滄桑巨變,無數個羅馬曾輪番登上曆史的舞台,以至於每個時代的羅馬人都與其他時代的羅馬人截然不同。那些試圖講述羅馬曆史的書籍,不是長篇累牘,就是倉促收尾,因為羅馬的曆史實在太長,發生的事件實在太多,它們隻能草草了事,泛泛而談。寫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可以說是我的主業,而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清晰而強有力的結構。於是,我便開始思考,羅馬的曆史該用怎樣一種結構來架構呢?我實在不想將羅馬的曆史記成無休止的流水賬。突然,我有了一個想法:何不將注意力集中在羅馬城的幾個重要時刻——促成其改變並為其提供新方向的時刻。顯然,淪陷的時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羅馬人會沮喪地發現,羅馬的曆史總是充斥著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