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的每一個稱號,都符合他的實際情況,哪怕結局都以不足收場。作為思想家,他的思想很犀利,但是不足以成為聖人;作為政治家,他的理想很政治化,但是對於官場,他不是很懂;作為文學家,他理性有餘而靈性不足;作為改革家,似乎他的魄力遠遠勝過執行力,以至於他的改革成了一個悲劇。所以,怎樣評價王安石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承認他是各個領域都能翻江倒海的人物,但是沒有一個做到了極致。
一個沒有做到極致的人,一個飽受爭議的人,恰恰是我們的興趣所在。
21歲進士及第的王安石,曆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這種基層的曆練,讓他有了一種勇氣,要把一地的治理方式複製下來推及全國,這與大宋朝強國夢最強烈的宋神宗的聖意不謀而合。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就這樣展開。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我們的教科書上寫了一段話: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193),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194)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195)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196)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197),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198),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199)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