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向陽的地方,常見灌木的小枝上,叢草的枯莖間,以及石塊、木材、碎瓦片上麵,有荔枝般大黃褐色的半橢圓塊黏附在上麵。這就是螳螂的卵箱,俗呼桑螵蛸,可以充藥用。
這種桑螵蛸,如其到火上去一燒,便放散一種燒絲般的焦臭,實際是和絲相似的物質造成,延長了便成絲。
桑螵蛸呈半橢圓形,一端圓鈍,一端尖細,有時還裝著一個短短的柄。表麵是頗整齊的凸麵,還有三條分明的縱帶。比較稍稍狹細的中央帶,由兩行對列的薄片構成,恰像屋瓦般重疊著。這薄片的一端,有成平行的二行半開的裂口,裏麵孵化的幼蟲可以從這裏出來,所以有人叫作“脫出帶。”
此外便是多數家族的搖籃,有不能逃越的壁障隔著。在側麵的兩條帶,幾乎占了半橢圓的大部分。上麵有多數細橫條,是藏著卵塊的各房的標識。
把桑螵蛸橫切斷來看:卵集成了非常堅硬的長粒,側麵是恰像凝固的泡沫般的厚殼遮蓋著,上麵有彎彎曲曲的薄板,綿密地塞著。
桑螵蛸
卵的頭部向著脫出帶,集成弧形的層。分娩時候,卵子大概是從長粒的延長部相合的兩薄片間的空隙滑下去的。這樣狹隘的地方,那麽,幼蟲怎樣出來呢?不慌,立刻能從奇妙的裝置中尋得通路吧!終究達到了中央帶,那邊,在鱗狀甲下,為了各層卵,開著兩行出口。一半幼蟲從左出口,一半從右出口出去。
不看到實物,原是有點難懂。把這桑蝶蛸的細部大略說來是:棗核形的卵塊(即是長粒),一層一層排列在巢軸上,外麵用凝固的泡沫般的保護殼蓋住。上方中央的一線,構造上又特別些,用小小的薄片並列著;這薄片的活動的末端,在外部造成脫出帶。所以,中央線是有兩行鱗形的出口和一條狹溝。
桑螵蛸的形態,又因螳螂的種類而略有不同:像普通螳螂產的,下垂似的附著在樹枝上,外殼極硬,現灰褐色。大螳螂產的,不十分大,多附在樹皮或竹枝上呈稍稍不正的圓形,實質柔軟,恰像海綿。大肚螳螂是產在樹木的枝幹上,稍呈橢圓形,褐色,中央有一條灰白色的縱線,質很堅硬。小螳螂多產在草根牆腳,和普通螳螂的很相像,隻略略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