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會讀書

讀《經典常談》

字體:16+-

學校國文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寫著如下一類的粉筆字:“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學生看了,就抄在筆記簿上。

學期考試與入學考試,國文科常常出如下一類的測驗題目:“《史記》何人所作?《資治通鑒》何人所作?”“什麽叫‘四書’?什麽叫‘四史’?”“司馬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們有哪一方麵的著作?”與考的學生隻消寫上人名、書名、朝代名就是。寫錯了或者寫不出當然沒有分數。

曾經參觀一個中學,高中三年級上“中國文學史”課,用的是某大學的講義《中國文學史要略》,方講到隋唐。講義中提及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說》等,沒有記明卷數,教師就一一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裏立了大約半點鍾,沒聽見教師開一聲口,隻看見他寫的頗為老練的一些數目字。

書籍名,作者名,作者時代,書籍卷數,不能不說是一種知識。可是,學生得到了這種知識有什麽受用,咱們不妨想一想。參與考試,如果遇到這一類的測驗題目,就可以毫不遲疑地答上去,取得極限的分數,這是一種受用。還有呢?似乎沒有了。在跟人家談話的當兒,如果人家問你“什麽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你的臉上自然也會有一副躊躇滿誌的神色。可惜實際上談話時候把這種問題作話題的並不多。

另外一派人不讚成這種辦法,說這種辦法毫無道理,不能叫學生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他們主張,學生必須跟書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須跟他混在一塊,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響,僅僅記住他的尊姓大名,就與沒有這個朋友一樣。這個話當然也沒有錯。可是他們所說的書籍範圍很廣,差不多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書籍,他們主張現在的學生都應該讀。而且,他們開起參考書目來就是一大堆,就說《史記》吧,關於考證史事的有若幹種,關於評議體例的有若幹種,關於鑒賞文筆的有若幹種。他們要學生自己去摸索,把從前人走過的路子照樣走一遍,結果才認識《史記》的全貌。這兒就有問題了。範圍寬廣,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書籍都拿來讀,跟現代的教育宗旨合不合,是問題。每一種書籍都要由學生自己去摸索,時間跟能力夠不夠,又是問題。這些問題不加注意,徒然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說:“你們要讀書啊!”其心固然可敬,可是學生還是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