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會讀書

訓練語感

字體:16+-

前麵說過,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這意思就是:文藝作品往往不是傾筐倒篋地說的,說出來的隻是一部分罷了,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沒有說出來,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領會它。如果拘於有跡象的文字,而拋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隻能夠鑒賞一半;有時連一半也鑒賞不到,因為那沒有說出來的一部分反而是極關重要的一部分。

這一回不說“言外”而說“言內”。這就是語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義和情味。鑒賞文藝的人如果對於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寶山空手回,結果將一無所得。

審慎的作家寫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隨便。無非要找到一些語言文字,意義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貼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達他的旨趣。我們固然不能說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能做到這樣,可是我們可以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合的符號。

作者的努力既是從旨趣到符號,讀者的努力自然是從符號到旨趣。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隻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板的符號,怎麽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所以,文藝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這件事看來似乎淺近,但是最基本的。基本沒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話都談不到。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從來傳為美談,因而很有效法他的。我還知道有一些少年看書,遇見不很了了的地方就一眼帶過;他們自以為有一宗可靠的經驗,隻要多遇見幾回,不很了了的自然就會了了。其實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亂閱讀的意思,原來就有問題。至於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帶過,如果成了習慣,將永遠不能夠從閱讀得到多大益處。囫圇吞東西,哪能辨出真滋味來?文藝作品跟尋常讀物不同,是非辨出真滋味來不可的。讀者必須把捉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有辨出真滋味來——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