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的《村晚》描繪了一幅意趣橫生的牧童放牛歸來圖。天色已晚,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水滿滿的,**漾著絲絲波紋,落日與遠山連接在一起,好像要掉進那寒冷的水波中。放牛歸來的牧童橫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隨意吹著不成曲的小調。詩人寥寥幾筆,就讓一個悠閑調皮、無拘無束的小牧童躍然紙上。
在中國古詩中,很多詩人都喜歡描寫“牧童”這一形象。在古代,不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牛都是人們生產勞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牛性情溫順,吃苦耐勞,也是孩童的忠實伴侶。在很多古詩詞中,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組成了一幅清新悠閑的圖畫。牧童純樸率真、無憂無慮的恬然閑適與現實中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牧童也因此成了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文學形象,寄托著詩人們對快樂童年的追憶、對自在人生的憧憬。下麵我們一起讀幾首有名的“牧童詩”吧!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大意:遼闊的草原在大地上鋪展開來,放眼望去,原野上的草色蔥蔥鬱鬱。
晚風中隱約傳來了斷斷續續的悠揚笛聲。黃昏時分,牧童放牧歸來,吃飽了晚飯,蓑衣也沒脫下,愜意地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中那圓圓的明月。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意: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路上掃墓、祭祖的行人傷心斷魂。來踏青的詩人,隨著春色漸行漸遠,走得有些累了,想要找個地方飲酒小憩,就向路邊的牧童問路。騎在牛背上的牧童,身子一斜,抬手一指:“看,那不就是你要找的杏花村嗎?”
所見
【清】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