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為了抗美援朝事業奉獻了生命,毛主席聽到愛子去世的噩耗後,心情極度悲痛,但也表現出了偉人的超然胸懷。父子親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語雲,“虎父無犬子”,“上陣父子兵”。中國曆史上有許多赫赫有名的父子,合力建功立業,為後人所稱道,比如將軍父子李廣和李敢,文學家父子蘇洵和蘇軾、蘇轍。下麵,我們就來講講史家父子——司馬談與司馬遷的故事吧。
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他所取得的成就與父親司馬談也是分不開的。
司馬談是西漢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專門負責撰寫國家史事,他博覽群書,通曉天文曆法、哲學曆史,對漢代以前的思想和學問有著廣泛的研究。司馬談一直有一個宏願,就是寫一部通史,把從春秋至西漢的曆史都記述下來。為此,司馬談一邊在太史令的職位上積極作為、履職盡責,一邊為著史而廣泛搜集文獻資料。
司馬遷從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十歲時就能誦讀《尚書》《左傳》《國語》等許多古文典籍,二十歲時已經遍覽當時能讀到的各種經典。司馬遷一直希望能有父親那樣淵博的學識,並為之不斷努力。司馬遷二十歲時,父親認為司馬遷應該走出家門去增長見識,切身體會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便安排他去遊曆天下,同時在各地繼續搜集撰寫史書的材料。司馬遷在外遊曆一年多,足跡遍布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山東,不僅考察了各地的曆史遺跡,搜集了散佚各地的曆史舊聞,更廣泛地接觸了社會,大大開闊了自己的胸襟與眼界。這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曆歸來後,司馬遷也入朝為官,他的學識和本領都在不斷增加,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態勢。
後來,司馬談因為與漢武帝有意見分歧而遭到猜忌,又身患疾病,最終鬱鬱而終。那部沒寫成的史書成了司馬談最大的心事。臨終前,司馬談握著兒子的手,一麵落淚,一麵鄭重囑托,要他接替自己太史令的職位,寫出那部史書,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司馬遷答應父親,一定會完成他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