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禮記·中庸》裏,有這樣的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大意是:一個國家想要實現統一,就得統一人們使用的語言文字,確定車馬的輪距以保障交通暢行,並倡導人們在日常行為、道德風俗方麵遵循統一的規範。曆史上第一個使中國實現大一統局麵的皇帝是秦始皇。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秦國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混戰割據的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然而,從西周王朝滅亡,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已經過去了500多年。長期的分裂混戰使得社會動**不安,頻繁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要怎樣才能穩定國家,鞏固秦王朝的統一局麵呢?秦始皇是位有遠見的皇帝,他釆取了一係列加強統一的措施,比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
“書同文”便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的舉措。秦始皇曾經到秦國各郡巡訪,發現國家雖然統一了,但各地使用的文字卻不相同,交流起來非常困難。於是他召集李斯、趙高和胡毋敬三位有才幹的大臣,命他們去研究各國的文字,並最終決定在秦國大篆(又叫“籀文”)的基礎上加以改動,使文字的筆畫更加簡便、規範,這種文字就是“小篆”,也被稱為“秦篆”。隨後,秦始皇又命令各個地方的官府在發布文書時隻能使用小篆。使用統一的文字交流之後,官府處理政務的效率也提高了。小篆作為官方文字被推行開來,慢慢地,原來各個地方混亂的文字就被統一起來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登上自古被視為神山的泰山,舉行“封禪”大祭。“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之神的儀式,順利完成“封禪”的秦始皇,在山上立碑刻字,以頌揚秦國的偉大曆史和自己的功績。碑上所篆刻的文字自然是小篆。秦始皇五次出巡,立碑七處,分別稱“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芝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和“會稽刻石”,故又稱“秦七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