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精神有光,靈魂有香:20位民國女子的人生圖鑒

熬出來的婚姻,是摻了砒霜的糖

字體:16+-

1919年,徐悲鴻在康有為的幫助下去法國留學。歐洲是徐悲鴻的幸運地,在那裏,他的繪畫功底和社會名望都有了顯著提高,可他們的生活,依然還要靠精打細算度日。

在巴黎時,蔣碧薇喜歡上了商場中的一件風衣。那是他們付不起的價格,蔣碧薇隻能放棄。徐悲鴻知道後辛苦作畫,存到一千元時,立刻去商場買下那件風衣。穿上風衣的那一刻,蔣碧薇激動地哭了。在娘家時,她從不缺吃少穿,卻直到這一刻,才從一件衣服上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當時的男人流行戴懷表,徐悲鴻舍不得買,蔣碧薇從牙縫中省出錢來,給他買了一塊懷表。在艱難中,他們相濡以沫,以為這就是幸福原本的模樣。可有一種甜蜜,醞釀得太艱難,到頭來就成了苦澀。

歐洲深造之後,徐悲鴻聲名日隆。他接受中央大學的聘請,擔任美術教授,他們的經濟狀況也隨著徐悲鴻藝術造詣的不斷加深而日漸好轉。

1932年,徐悲鴻在南京蓋了一幢屬於自己的別墅——傅厚崗4號徐悲鴻公館。此刻的蔣碧薇,成了絕大多數女人最羨慕的那種女人:住著豪宅,擁有可愛的兒女、幸福的婚姻、事業有成的丈夫。她再也不需要做女工或典當首飾來補貼家用,大部分的時間,蔣碧薇都是捧著茶杯坐在客廳或花園的長椅上享受生活。

他們是共患難的夫妻,卻也落入無法共富貴的愛情俗套。

徐悲鴻變得越來越“忙”。他一心撲在藝術上,對曾經深愛的妻子變得越來越冷淡。在蔣碧薇眼中,“悲鴻隻愛藝術,不愛我了”。這便是她多年以後總結出來二人分手的原因。她說:“(私奔之前)我們從來沒有單獨在一起,因為在我那種守舊的家庭裏是絕無可能的,我們也從來沒有交談過一句話,即使有偶然的機會,我和他都會盡量地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