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原載於《小說月報》第二十二卷,寫於1931年,收錄於《望舒草》中。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從嗅覺到味覺,由現實到想象,再由想象到現實。詩人用真實的筆觸記錄了遊子對於故鄉的思念,仿佛那些情景觸手可及,讓人在夢幻中體味到了真實,在真實中經曆了夢幻。
從竹簾裏漏進來的泥土的香,
在淺春的風裏它幾乎凝住了;[1]
小病的人嘴裏感到了萵苣的脆嫩,
於是遂有了家鄉小園的神往。
小園裏的陽光是常在芸苔的花上吧,
細風是常在細腰蜂的翅上吧,
詩人用嗅覺上“泥土的香”引發出味覺上“萵苣的脆嫩”,然後才寫出“小病的人”思想上的遊移。這從現實的感覺入手,將思鄉的感覺具體化,讓每個讀者都有著切身的感受。
詩人用試探的口吻寫出了自己的想象,溫暖的陽光,細風……這些想象朦朧而虛幻,卻又真實而具體。
病人吃的萊菔的葉子許被蟲蛀了,[2]
而雨後的韭菜卻許已有甜味的嫩芽了。
現在,我是害怕那使我脫發的饕餮了,
就是那滑膩的海鰻般美味的小食也得齋戒,
因為小病的身子在淺春的風裏是軟弱的,
況且我又神往於家園陽光下的萵苣。
詩歌鑒賞
常常有這樣的時候,就在一晃神的功夫,某些記憶被栩栩如生的激活了。也許是一片不小心夾在書裏的落葉,也許是經年的樟腦丸,也許是曾經的舊衣服,這些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都可能將人的回憶一下子牽引回過去,那些時候的記憶曆久彌新,讓人唏噓。詩人由“泥土的香”想到了故鄉的“萵苣”,更進而想到了家鄉的一草一木,這種神往之情每個人都經曆過,但是隻有詩人才能用夢幻般的筆觸記錄下來。詩人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聯想到了家鄉的景物。采用了散文化的表述方式,描寫著對於家鄉的想象。其中對於“陽光”“細風”的描寫讓人感覺真實而溫馨,對於記憶中的細節刻畫注重感官的使用。這首思鄉之作雖沒有明寫鄉愁,但也讓人遐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