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這首詩原載於《新詩》第一卷第四期,發表於1937年1月。在戰爭的籠罩下,在動**的局勢麵前,曾經胸懷著光明思想的青年又深深地被苦悶、抑鬱等情緒所籠罩,他們好比那圍繞著燭火不肯離去的夜蛾,心底貪戀著光明,但卻不知向何處尋找那真正的“光明”。
繞著蠟燭的圓光,
夜蛾作可憐的循環舞,
這些眾香國的謫仙不想起
已死的蟲,未死的葉。
說這是小睡中的親人,[1]
飛越關山,飛越雲樹,
來慰藉我們的不幸,
用“眾香國的謫仙”來指代夜蛾,其實也是指代詩人自己。
借著說夜蛾的由來,點明詩人所懷念的人、所想的事。
或者是懷念我們的死者,
被記憶所逼,離開了寂寂的夜台來。[2]
用幻化成“鳳”來表達詩人的理想,希望能離開“寂寂的夜台”,尋找真正的光明。在幽暗的環境下,表現了詩人仍抱有尋找光明的勇氣與希望。
我卻明白它們就是我自己,
因為它們用彩色的大絨翅
遮覆住我的影子,
讓它留在幽暗裏。
這隻是為了一念,不是夢,[3]
就像那一天我化成鳳。
詩歌鑒賞
“飛蛾”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很多含義。傳說,圍繞著燭火飛舞不肯離去的蛾子其實是人的魂魄所變,而這些飛蛾讓人想起了懷念著我們的死者或來慰藉著我們的不幸的人。同時,這首詩借用了“飛蛾”來比喻詩人自己是借用了“飛蛾撲火”的含義,利用飛蛾義無反顧地撲向燭火,燃燒自己換取片刻光明的意向表達了詩人願意燃燒自己,照亮一方的意思。
結合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我們不難看出,環境的影響對於詩人來說是深刻而巨大的。詩中描述了陰暗的場景,充滿著死亡的氣息。但是同時詩人還有著夢,這些幽暗並不能壓抑詩人的夢想。在現實生活中,詩人也希望如蹈火的夜蛾一樣在火中幻化成“鳳”,最終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