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這首詩寫於1932年的上海,原載於《現代》第一卷,後收錄於《望舒草》。詩人刻畫了一個在黑夜街頭彷徨獨行的“夜行者”形象,他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仿佛能融於黑暗之中,沒有人能理解他,他也不求別人的理解。這個“夜行者”的形象常被視為詩人的自畫像,代表了30年代知識分子消沉、頹廢的情緒,他們茫茫不知出路,但又不甘心沉淪的境遇引人同情。
“從黑茫茫的霧到黑茫茫的霧”寫出了夜行者恓惶的心理,他獨自徘徊在深夜中,傳遞出難以言說的苦悶。
這裏他來了:夜行者!
冷清清的街上有沉重的跫音,
從黑茫茫的霧,
到黑茫茫的霧。
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行者和黑夜的共鳴,間接點明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為人所理解的鬱悶。
夜的最熟稔的朋友,
他知道它的一切瑣碎,
那麽熟稔,在它的熏陶中,
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氣。
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
你看他走在黑夜裏:
戴著黑色的氈帽,
邁著夜一樣靜的步子。
詩歌鑒賞
“黑夜”、“黑色”、“靜的步子”,這一切都寫出了夜行者的孤寂,詩人用陰冷的色調刻畫了自己內心的彷徨。
夜行者是一個寂寞的人,他行走在黑夜中,像夜一樣靜。詩人用了一係列“黑色”、“夜”、“黑茫茫的霧”等詞匯來形容夜行者,將他置身於冷清的街上、彌漫的黑霧中。全篇雖然沒有直接宣泄詩人及同時代人找不到出路的苦悶,但卻借助這些自然的事物微妙而細膩地傳達出了詩人頹廢、消極的情緒。這樣的寫作手法與詩人前期的詩歌創作有著很大的不同,他不再是充滿眼淚和哀歎的直抒胸臆,而是用內涵更為豐富、更有象征意義的手法來表達自己低回的情緒,更含蓄也更有藝術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