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交代】
2017年10月,台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舉辦“第四屆全球華文作家論壇”,我忝列其中,有幸與年輕學者楊佳嫻、顏訥同台論藝。“論壇”聽起來像藏有武器的軍火庫,一言不合立刻械鬥。這是第一次在新銳學者“左右挾持”下公開自白,雖然氣氛溫暖但心情非常忐忑。本文根據事前寫就《悠遊在散文夢土上》一文及現場發言重新增補而成,放在這裏,當作是一個資深學徒的江湖囈語。
1.我可能不太熟悉“簡媜作品”
我是驚恐的,因為必須談論“簡媜作品”。這是個障礙,一般人很難理解,一個對各種藝文活動堪稱嫻熟的資深作家,演講像扭開水龍頭般容易的講者,其實內在有一處芒草搖動、水鳥斂羽的區域,越是需要在正式場合談論自己的“工作成果”(社交用語叫“成就”),越會引發一種複雜且麻煩的情緒梳理過程——將自己客觀化,好像先把那個名叫“簡媜”的人火化之後,萃取一些魔粉灑一灑,才能變成簡媜的代言人。
即使如此,我可能不是最了解簡媜作品的人。打個譬喻,如果文學是以現實人生為肉身燒出的“舍利子”,我了解的是每一顆舍利子來自哪一段路程哪一具肉身,至於鳥瞰而觀之,那些珠子擺成什麽陣式何種星圖?則需評論者之眼方能洞察——坦白從寬,除了《我為你灑下月光》,其他書出版後我皆未重讀,為什麽?我可能需要躺在心理醫師的長椅上才能捕捉那種“一書即是一生”、分段生死的幽微感受。創作是件讓人驚奇的心智活動,作者在下筆前規劃或想象一本書樣貌,下筆時往往變了樣,甚至改頭換麵到宛如靈異事件,完成後於讀者眼中又生出許多作者無意間造成或是未曾想過的樣子。一本書完成之前的事,作者知道,完成之後的事,作者往往也是“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