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院新來一個海歸副院長,給老師們的大會小會都要在咖啡館開。一開始,大夥都覺得這個院長耍洋派頭,不就開個會嘛,在辦公室弄不就得了?後來發現,老師們在咖啡館裏都非常放鬆,副院長也沒有一點領導的架子,布置任務時就像聊家常。漸漸的,老師們也都非常享受這樣放鬆隨意的會議,也更願意吐露心聲,發表意見。
選擇辦公室還是選擇咖啡館,我們談話的語氣、方式會因選擇的不同而改變,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樣。
大家可能還有一種感覺,和同學在一起溝通,反而比較容易講道理,和父母溝通,往往還沒說三句話就先杠上了,這是為什麽呢?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說理。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道理多,邏輯強,別人就願意接受你的想法。
因為人在講理之前往往要經曆一個梳理情緒的階段,如果沒有情感認同,人就傾向於有不合作的態度,會對溝通的對象形成偏見。假如在這種態度下溝通,很難去講理。
要通過說理的方式與他人完成有效溝通,應當考慮溝通時的環境以及有可能左右我們判斷的因素。
影響自己和他人交流效果的因素圖
我們看一個例子:
李偉作為某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負責人,正在內部會議上論證明年的工作計劃:“如果明年一切順利,我們將拿下XXX項目,這個項目很大,一定會給公司帶來不菲的收入,我覺得大家完全可以考慮一下休學創業的可能性。大夥有沒有什麽異議?”
這時,小汪愁容滿麵地舉起手:“老大,我不否認您的這個項目有價值,可是您看咱們團隊大部分都是我這樣的95後,大夥都沒有真正的工作經驗,很多人大四要考研找工作了,要是咱們公司真接到這個項目,我們真是挺擔心自己有沒有時間和能力來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