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冊)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02

字體:16+-

作為同樣效應——群體的本質就在於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聯係——的一種暗示,也將在恐慌(panic)現象中得以發現,這種現象在軍事群體中得到了最好的研究。一旦這類群體解體,便會出現恐慌。其特征是,沒有一個人還聽從上級發出的命令,每個人僅熱切關心他自己的利益,不對別人做任何考慮。相互之間的聯係不複存在,一種巨大的、無謂的恐懼釋放出來了。在這點上,有人自然會做出反駁說,事情正好相反。恐懼發展得如此之大以致可以不顧所有聯係和不考慮別人的所有感情。麥獨孤(1920a,第24頁)甚至使用恐慌(雖然不是軍事的恐慌)作為他極為強調的靠感染(“原始誘導”)強化情感的典型例子。但這種理性的解釋方法仍然是完全不恰當的。需要解釋的問題正是,為什麽恐怖會變得如此巨大。危險之大不會構成其原因,因為現在陷入恐慌的同一軍隊先前完全成功地應付了同樣大或更大的危險。就恐慌的真正本質來說,它與受到威脅的危險沒有關係,它常常在最微不足道的場合爆發。如果一個處於驚慌恐怖中的人開始隻熱切關心他自己的權益,那麽他這樣做就證明了這一事實:已不再存在情感聯係了(這情感聯係迄今一直使得危險對他來說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既然他現在獨自麵臨危險,他肯定把危險想得嚴重些。因而事實是,驚慌恐怖是以群體力比多結構的鬆弛為前提的,是以合理的方式對這種鬆弛做出的反應。而相反的觀點——由於麵臨危險感到恐怖而摧毀了群體的力比多聯係——則可以被拒斥了。

群體的恐怖通過誘導(感染)而極度加劇這一論點,至少與我們的這些評論不相矛盾。當危險真的巨大、該群體不存在強烈的情感聯係時——例如當一個劇院或一個娛樂場所發生火災時就滿足了這些條件,麥獨孤的觀點就完全可以說明這種情況。但是真正富有教益並且最能用來達到我們目的的情況,是上麵所敘及的情況:一支軍隊爆發恐慌,雖然危險沒有超出通常的以及先前常常遇到的程度。我們不要指望,“恐慌”一詞的用法應該得到清晰而明確的界定。有時它被用來描述任何集體性恐懼,甚至有時指個體的恐懼——當這種恐懼超出所有限度時。這一名詞似乎經常還專門用來說明恐懼的爆發沒有正當理由的那種情況。如果我們在集體恐懼的意義上使用“恐慌”一詞,我們就可以確立意義深遠的類似性。個人的恐懼不是被危險之巨大所引起,就是被情感聯係(力比多貫注)的中斷所引起;後者就是恐怖神經症或焦慮神經症。[111]正是以同樣的方式,恐慌的產生不是由於普遍危險的增長,就是由於維係群體的情感聯係的消失;後者類似於焦慮神經症的情況。[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