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方麵,塔布禁製也和神經症症狀一樣,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麵,就其限製性特征而言,它們是哀悼的表達方式:而另一方麵,它們又泄露了自己企圖掩飾的、已被偽裝成自我防禦的對死者的敵意。我們早已了解到,有些塔布是經由對**的恐懼而產生的。死人是無助的。這一事實必然會成為對活人的一種鼓勵,促使他放鬆對自己的強烈的敵視情緒的控製。因此,這種**必須由禁忌加以遏製。
韋斯特馬克堅持認為,未開化人們並不區分暴力致死與自然死亡。他是正確的。從潛意識思維的觀點來看,自然死亡的人仍被視為遭到了謀害:邪惡的欲望殺死了他。[60]任何人隻要對有關親人(父母或兄弟姐妹)死亡的夢的來源和意義做一番探究,就能夠使自己確信,做夢者、兒童和未開化的人對死者都持有一種共同的態度——一種以情感矛盾為基礎的態度。[61]
在本文的開始部分,我們就表示不能同意馮特將塔布的本質視為對惡魔的恐懼這樣一種觀點,但是現在我們卻已經讚同這樣的一種解釋,即附著於死者的塔布來自於對已轉變為惡魔的死者亡靈的恐懼。這種明顯的自相矛盾是不難解決的。誠然,我們接受了惡魔之說,但卻並不把它當作終極性的、且在心理學上無法再做分析的東西。可以說,我們已成功地對魔鬼的概念進行了分析。我們將魔鬼解釋為,活人對死人的敵視情感的投射。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這兩類對死者的感情(柔情和敵意)在居喪期內,都力圖以哀悼、以滿足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兩種對立的感情之間注定要發生衝突。由於其中一種感情——敵意整個地或絕大部分地是潛意識的,所以衝突的結果似乎無法將強度較弱的感情從強烈的感情中剔除,並將餘下的感情呈現在意識之中——就好比一個人原諒他所愛的人對他進行小小的傷害時的所作所為一樣。因此,這一過程是通過另一種精神分析學中名為“投射”的、特別的心理機製來加以調節的。活著的人一無所知同時也不願知道的那種敵意,是從內部知覺(perception)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來的,因而,是從一個人那裏呈現出來並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的。他們並不因擺脫了死者而欣喜;相反,他們對死者表示深深的哀悼。可是,說來也奇怪,死者卻變成了一個惡魔,時刻都在幸災樂禍於我們的痛苦,滿心要加害於我們。活著的人們因此要防範這一邪惡的敵人。他們減輕了內在的壓力,不過隻換來了外在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