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全集4冊)

第三部分 節氣習俗

字體:16+-

寒食城東即事

[唐] 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是清明節最為重要的主題。按不同的祭祀場所,清明祭祀可分為墓祭和廟祭。墓祭,即為掃墓,不論人們身在何方,總會想盡辦法在清明這天趕回家鄉,親自來到祖先的墓前,擦拭墓碑上的塵土,掃去周圍的落葉枯枝,拔掉恣意生出的雜草,然後恭恭敬敬地擺上鮮花和供品,燒去紙錢,灑一杯美酒,說說家裏發生的事情。人們用這種方式與祖先溝通,表達哀思,尋根問祖,明白自己的根在哪裏,才能更勇敢地去闖**世界。

除了掃墓,另一種祭祀方式是廟祭,也稱“祠堂祭”。宗族的族人在清明這天共聚祠堂,祭拜先祖,儀式過後大家坐下來一起吃飯。平日裏散落天涯的親人,在這天齊聚一堂,讓彼此的感情更加濃厚。

放風箏

清明踏青時,借著清明風放飛一隻心愛的風箏,心境仿佛也跟著舒爽、寬廣起來。古時候,清明放風箏還寓意著疾病和災禍也會隨之消散。待風箏飛得足夠高時,人們就剪斷風箏線,任它隨風遠去。

風箏起源於中國,相傳木匠鼻祖魯班發明的木鳶是風箏最早的原型。後來,製作鳶的材料由木頭改為紙,稱為“紙鳶”。再往後,人們又在紙鳶上綁上竹哨,當紙鳶飛起時,風吹哨的聲音猶如箏鳴,“風箏”之名由此而來。北宋時,放風箏已成為全民喜愛的活動,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風箏技藝專著《宣和風箏譜》,還是由宋徽宗親自主持編纂的。

**秋千

除了放風箏,**秋千也是清明時節的傳統娛樂項目。兩根粗麻繩,一塊長木板,貌似簡單的秋千,卻有著悠久的曆史。秋千由春秋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山戎發明的,後來被引進中原,最早叫作“千秋”。漢武帝時,皇宮舉行祭祀祈禱活動,祈願天子長生不老,擁有“千秋之壽”,並命宮女們在宮宴上耍“千秋”助興。為了避諱,“千秋”被改為“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