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梁衡給中學生的作文課(全3冊)

02

字體:16+-

閱讀現代散文,我是從讀報刊文章入手的。我上初中時,家裏訂有一份《人民日報》,大人看正版,我看副刊。那時報上的名家有秦牧、楊朔、劉白羽、方紀、魏巍等。當時《人民日報》開了“筆談散文”欄目,一直到現在還流行的“形散神不散”就是那時提出來的。但我一直覺得這個觀點是個偽命題,是自搭台子自唱戲,抓住一個“散”字自以為很妙,就衍伸開來做文章。其實散文相對於韻文當然是散的,莫非還要去做“新八股”?而“神”則從來也沒有人說可以散。

後來我在山西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工作,訂各省的報紙,我就每天把副刊掃一遍,閱讀量很大。報刊文章的特點是與時代貼近,你不會陷入古籍或自我沉醉,陷入迂腐。缺點是水平不齊,一般來說浮淺的較多,多少天才眼睛一亮,遇到一篇好文章。但這正可訓練你的鑒別能力,時間長了自然也會打撈到一些好東西。如我數十年前在《人民日報》副刊上讀的《笑談真理又何妨》,還有一篇小品,以推磨磨麵,比喻人才的使用:“隻要心中正,何愁眼下遲。得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至今仍曆曆在目。

對報刊的閱讀隨時代的發展又增加了網絡閱讀,更加快捷,信息也更多。如十八大前,我們對內官僚腐敗、對外示弱,輿論很不滿,我在網上看到普京對內低調、對日強硬的幾條新聞,隨即寫成短文《普京行走在空曠的大街上》(《人民日報》二○一三年七月十八日)。還有在網上看到某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竟是一首六千字的五言長詩,正值春節,大年初一無事,便寫了一篇《為什麽不能用詩作報告》(《人民日報》二○一五年二月二十八日),瞬間即點讀數十萬次,新媒體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閱讀空間。其實,閱讀與寫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因果關係,你閱讀了別人的東西,又轉化為作品服務他人。閱讀是麵,寫作是點;閱讀是吃進草,寫作是擠出奶。在報刊、網絡上的閱讀是撒大網,如羊在草原上吃草,大麵積地吃,夏牧場不夠吃又轉到冬牧場吃,一般約十畝草場地才能養活一隻羊,我就是一頭閱讀散養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