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學家就此展開了大量調查研究,尤其是那些強調“親社會”
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積極的社會行為,它是指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些有益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譯者)的專家。如果我們仔細過濾一下這些研究數據,就能萃取出關於提高兒童道德成長的關鍵性建議。(順便說,這些建議在本質上與本書第七章提供的無條件養育原則嚴重重疊,乃非巧合。)
1.關心他們
道德發展的基石,在於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家長的所有指令和幹預,必須植根於溫暖、安全和無條件愛的親子關係裏。這些字眼也多見於其他專家為養育有道德的孩子所提供的指導中:安全型依戀關係、滋養、尊重、響應和共情。這些是所有人類的基本需求。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時,孩子就從對它們的關注中解放出來,可以敞開胸懷幫助他人。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它們就會持續在孩子耳邊回響,導致他(她)充耳不聞別人痛苦的呐喊。
知道自己被愛的孩子,安全感更多,戒備感更少。因此,他們傾向於更有勇氣向別人伸出援手,包括那些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還有一個額外福利:對家長安全依戀的孩子,不僅對他人反應熱情,同時還更加堅定自信、獨立自主,從多種角度衡量,都顯得富有社交能力,並且心理健康。
2.向他們展示有道德的人如何生活
即便在走路穩當之前,孩子都在吸收著你的價值觀。他們從你那裏學會如何成為一個人。如果他們看見你無動於衷地路過某個陷於困境的人,他們就會認定他人的痛苦與自己無關。但如果他們看見你向別人表露關心,甚至是陌生人,這就給他們上了一堂強有力的品德課。有研究顯示,如果孩子看到別人向慈善機構捐獻,即使是發生在很久以前,他們自己也會更容易行善;如果做榜樣的人在孩子眼中溫暖良善,那麽其對孩子行為和思想所產生的影響就十分顯著。同樣,要想教會孩子誠實的重要性,家長就要做到從不對孩子說謊,盡管對孩子聲稱沒有餅幹了要比向他們解釋為何不能吃餅幹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