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佛教史

卷四

字體:16+-

第十七章 近世之佛教

(一)概說

近世佛教,乃就有清一代,及民國以來佛教興衰言之;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盡力振興儒教;對於佛教,亦頗提倡。喇嘛教本為元明二代之懷柔藩部政策;其寺院之配置,僧侶之階級,廩餼之額數,皆有定製。清代所護喇嘛,皆黃衣派;而稱本國固有之佛教徒為青衣派。然順治、雍正二帝之參禪;乾隆帝之翻譯經典;則於固有之佛教,關係至深;可謂清代佛教之全盛時期。嘉慶以後,國勢淩替,佛教亦隨之衰頹。至光緒年間,士夫競談變法;輸入西洋哲學,推翻墨守儒說之成見;同時研究佛學之風,亦勃然興起。民國以來,戰亂不息,人心覺悟,研究佛教者,乃不期而同;創設佛教會,刊刻經典,各省皆有此機關焉。

(二)清代之喇嘛教

喇嘛分西藏、蒙古二支,已於第十六章述之。清製:喇嘛分駐京喇嘛,及西藏、蒙古各部喇嘛,而皆受前藏達賴喇嘛之管轄。喇嘛官秩:達賴、班禪以下,有劄薩克、蘇拉、德木齊、格斯貴等名。駐京者,設掌印劄薩克大喇嘛一人,副劄薩克大喇嘛一人,劄薩克喇嘛四人,達喇嘛十七人,副達喇嘛四人,蘇拉喇嘛十九人,教習蘇拉喇嘛六人,德木齊三十一人,格斯貴五十人;其徒眾日格隆,曰班第。內務府三旗,及東陵隆福寺、西陵永福寺,皆設置喇嘛若幹人。此外熱河、盛京、五台山、歸化城、多倫諾爾等處,鹹設喇嘛;額缺升轉,皆照駐京喇嘛之例。

順治八年,創建後黃寺剃度喇嘛百有八人。十四年,後寺中,唪經喇嘛,定為四百人。雍正帝在藩邸,即喜研內典;受國師章嘉呼土克圖之指導。及即位;興修此邸,號雍和宮,為京師第一大廟;設王大臣管理之。宮內中正殿,為喇嘛唪經之所;定例:每日以二十人,在前殿唪《吉祥天母經》;以九人在後殿,唪《無量壽經》;以三人在後殿,唪《龍王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