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0年下半年,不到16歲的皇帝就成功打破了一些日常生活的慣例和禮節,有了自己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娛樂時間。他不會坐在巨大的黃色轎子裏,被下人從一個地方抬到另一個地方,而是在庭院和宮殿間的長街上自由行走或跑動。許多官員看來必不可少的活動,如宮廷禮儀、召見規矩,以及莊嚴的紀念日儀式,他都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官員對此感到無比震驚。他完全明白自己的真實地位,不把朝臣當回事,所以朝臣也很苦惱。他對他們**裸的奉承感到厭煩,覺得他們很虛偽。
有一天,皇帝終於獲準可以走出紫禁城了,卻是因為一件傷心的事情。他的母親醇親王福晉於1921年9月30日去世了。她在北府去世,那裏是醇親王的府邸,也是皇帝的出生地。十月初,他去祭拜母親的亡靈,在北府停留了半天。在離開紫禁城前,從神武門往北、經過景山到鼓樓的街道兩旁,都有警察和民國軍隊把守。這條路穿過從皇城通往“韃靼城”的三重門。三個門中間的那個通常是關閉的,隻有左右兩扇門對百姓開放。在帝製時代,中央大門隻有皇帝可以出入。民國以來,就專為總統開放了。在1924年11月之前,遇到類似的場合,中央大門都會為皇帝的汽車敞開。這可以表明,民國仍在履行其承諾,給予大清皇帝帝王的優待。
皇帝的車被隨從的車夾在中間。街上人頭攢動,大家都想看看這位少年皇帝。顯然,從眼下的狀況絲毫看不出“時局對他來說是危險的”。人們隻是滿含同情和尊重地打量著這位皇帝。
朝廷的服喪期滿之後,他很自然地表示想再到城外一趟,但立即遭到許多人反對。有些人認為,這種出行需要耗費巨資,且不得不與民國政府進行談判,必須在沿途和三重門布置大規模的警衛力量,還得租借大量汽車來護送。對此,我代表皇帝請求允許他以純粹的私人身份、在沒有陪同的情況下參觀這座城市及中國的其他地方。不過,他們都認為這個建議不值得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