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不得不讀的中國史係列(全3冊)

第一 搜集史料之法

字體:16+-

普通史料之具見於舊史者,或無須特別之搜集;雖然,吾儕今日所要求之史料,非即此而已足。大抵史料之為物,往往有單舉一事,覺其無足重輕;及匯集同類之若幹事比而觀之,則一時代之狀況可以跳活表現。此如治庭園者,孤植草花一本,無足觀也;若集千萬本,蒔以成畦,則絢爛眩目矣。又如治動物學者搜集標本,僅一枚之貝,一尾之蟬,何足以資研索;積數千萬,則所資乃無量矣。吾儕之搜集史料,正有類於是。試舉吾所曾致力之數端以為例:(甲)吾曾欲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狀。

乃從《左傳·國語》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國匯而錄之,得六十餘;又從《逸周書》搜錄,得三十餘;

又從《漢書·地理誌》、《水經注》搜錄,得七十餘;又從金文款識中搜錄,得九十餘;其他散見各書者尚三四十。除去重複,其夏商周古國名之可考見者,猶將三百國;而大河以南,江淮以北,殆居三之二。其中最稠密之處——如山東,河南,湖北,有今之一縣而跨有古三四國之境者。試為圖為表以示之,而古代社會結構之迥殊於今日,可見一斑也。(乙)吾曾欲研究中國與印度文化溝通之跡,而考論中國留學印度之人物。據常人所習知者,則前有法顯,後有玄奘,三數輩而已。吾細檢諸傳記,陸續搜集,乃竟得百零五人,其名姓失考者尚八十二人,合計百八十有七人。吾初研究時,據慧皎之《高僧傳》,義淨之《求法傳》,得六七十人,已大喜過望;其後每讀一書,遇有此者則類而錄之,經數月乃得此數。吾因將此百八十餘人者,稽其年代籍貫,學業成績,經行路線等,為種種之統計;

而中印往昔交通遺跡,與夫隋唐間學術思想變遷之故,皆可以大明。(丙)吾曾欲研究中國人種變遷混合之跡,偶見史中載有某帝某年徙某處之民若幹往某處等事,史文單詞隻句,殊不足動人注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