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不得不讀的中國史係列(全3冊)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的終局

字體:16+-

西曆前三世紀之思潮

西曆前四世紀(前400年到301年。安王二年至赧王十四年)和前三世紀的前七十年(前300年至230年。周赧王十五年至秦始皇十七年),乃是中國古代哲學極盛的時代。我們已講過“別墨”、惠施、公孫龍、孟子、莊子、荀子的哲學了。但是除了這幾個重要學派以外,還有許多小學派發生於前四世紀的下半和前三世紀的上半。因為這幾家學派成熟的時期大概多在前三世紀的初年,故統稱為“前三世紀的思潮”。這一篇所說,以各家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為主腦。

一、慎到、彭蒙、田駢。據《史記》,慎到是趙國人,田駢是齊國人。《史記》又屢說:“淳於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孟子荀卿列傳》及《田完世家》)似乎慎到、田駢的年代大概相去不遠。《莊子·天下篇》說田駢學於彭蒙。《尹文子》下篇記田子、宋子、彭蒙問答一段,又似乎田駢是彭蒙之師。但道藏本的《尹文子》無此段,或是後人加入的。大概我們還應該根據《天下篇》,說慎到稍在前,彭蒙次之,田駢最後。他們的時代大概當前三世紀初年。《漢書·藝文誌》有《慎子》四十二篇,《田子》二十五篇,今多不傳。

《慎子》惟存佚文若幹條,後人集成《慎子》五篇(《漢書》雲:“慎子先申韓,申韓稱之。”此言甚謬。慎子在申子後)。

《莊子·天下篇》說:

彭蒙、田駢、慎到……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道通導字)。

這種根本觀念,與《莊子·齊物論》相同。“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象雖大,螞蟻雖小,各有適宜的境地,故說萬物平等。齊物論隻是認明萬物之不齊,方才可說齊。萬物即各有個性的不齊,故說選擇不能遍及,教育不能周到,隻到因萬物的自然,或者還可以不致有遺漏。“道”即是因勢利導。故下文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