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考。孟軻,鄒人。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孟子的生死年歲,頗不易考定。據明人所纂《孟子譜》,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於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年八十四。呂元善《聖門誌》所紀年與《孟子譜》同。此等書是否有根據,今不可知。但所說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頗近理(臧庸作孟子年表以已意移前四年,似可不必)。近人考證孟子見梁惠王時當為惠王後元十五年左右。《史記》說在惠王三十五年,是不可信的。若孟子生在烈王四年(西曆前372),則見惠王時年已五十餘,故惠王稱他為“叟”。至於他死的年,便不易定了。《孟子譜》所說,也還有理。若《孟子》書是他自己作的,則書中既稱魯平公的諡法,孟子定死在魯平公之後。平公死在赧王十九年(通鑒作十八年),《孟子譜》說孟子死在赧王二十六年(西曆前289),似乎相差不遠。但恐《孟子》這書未必是他自己作的。
二、論性。孟子同時有幾種論性的學說。《告子篇》說: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興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
孟子總答這三說道:
乃若其情(翟灝《孟子考異》引《四書辨疑》雲:“下文二才字與此情字上下相應,情乃才字之誤。”適按:孟子用情字與才字同義。告子篇“牛山之木”一章中雲:“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嚐有才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又雲:“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嚐有才焉,此豈人之情也哉。”可以為證),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蓗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