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元說史家應有三長:即史才、史學、史識。章實齋添上一個史德,並為四長。實齋此種補充,甚是。要想做一個史家,必須具備此四種資格。子元雖標出三種長處,但未加以解釋;如何才配稱史才、史學、史識,他不曾講到。實齋所著《文史通義》,雖有《史德》一篇,講到史家心術的重要,但亦說得不圓滿。今天所講,就是用劉章二人所說的話,予以新意義,加以新解釋。
子元、實齋二人所講,專為作史的人說法。史學家要想作一部好史,應具備上述三長或四長。同學諸君方在讀書時代,隻是預備學問;說不上著作之林;但我們學曆史,其目的就在想將來有所貢獻;此刻雖不是著作家,但不可不有當著作家的誌向。並且,著作家的標準亦很難說,即如太史公用畢生精力作了一部《史記》,後人不滿意的地方尚多,其餘諸書更不用說了。此刻我們雖不敢自稱著作家,但是著作家的訓練工作則不可少。所以史家四長之說,就不得不細細用一番功夫去研究,看要如何才能夠達到這種目的。
至於這幾種長處的排列法,各人主張不同:子元以才為先,學次之,識又次之;實齋又添德於才學識之後。今將次第稍為變更一下,先史德,次史學,又次史識,最後才說到史才。
甲 史德
現在講史德:諸君有功夫,可參看《文史通義》的《史德篇》。實齋以為作史的人,心術應該端正。
譬如《魏書》,大眾認為穢史,就是因魏收心術不端的原故。又如《左氏春秋》,劉歆批評他“是非不謬於聖人”,就是心術端正的原故。簡單說起來,實齋所謂史德,乃是對於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公正。
曆代史家對於心術端正一層,大都異常重視。這一點,吾人認為有相當的必要,但尚不足以盡史德的含義。我以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過於忠實。如何才算忠實?即“對於所敘述的史跡,純采客觀的態度,不絲毫參以自己意見”便是。例如畫一個人,要絕對像那個人。假使把灶下婢畫成美人,畫雖然美,可惜不是本人的麵目。又如做一個地方遊記,記的要確是那個地方。假使寫顏子的陋巷,說他陳設美麗,景致清雅,便成了建築師的計劃,不是實地的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