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在富順中學堂當教習時,有個從日本留學歸來的羅姓朋友和他做了短期的同事。
1912年(民國元年),這位仁兄從懋功知事任上回來,約李宗吾去成都學道街棧房內見麵。懋功是川西的一個小縣城,在那裏當地方行政長官,想來也沒有什麽特別重大的事情,但這位仁兄向昔日的同事說起自己在那裏的政績,竟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後來,因為“被某事詿誤”,這位仁兄丟了官——李宗吾在自傳裏寫到這個人時,用了“詿誤”一詞。這個詞比較早出現在《戰國策》中,原文是“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者,無過於此者矣”。可見,“詿誤”至少有貽誤、連累的意思,而且多是連累別人。這一次,盡管案子還沒有了結,姓羅的朋友見了李宗吾,說起自己丟官的經曆,依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隻不過,憤恨之情,溢於言表。
李宗吾看他前後判若兩人,不由得感慨良多,但卻並不打斷他,任他說個夠。終於把自己的苦水倒完,仁兄才想起問李宗吾最近幹些什麽。於是,李宗吾很認真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講給他聽,一一分析某人之厚、某人之黑,何謂厚、何謂黑……
前文說過,這位仁兄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即使沒有讀過《三國誌》,也一定聽過《三國演義》,李宗吾講的人物和故事全是他曉得的,但這樣來分析人物和故事卻是第一次聽說,一時竟被吸引,聽得津津有味。
李宗吾見他如此專注,猛然站起來,一拍桌子,厲聲問:“姓羅的,你生平做事,有成有敗,究竟你成功的原因,在什麽地方?失敗的原因,又在什麽地方?你摸著良心說,究竟離脫這兩個字沒有?快說!快說!不許遲疑!”
姓羅的仁兄聽了李宗吾的話,如雷貫耳,呆了很久,歎口氣說:“還真是沒有離脫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