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手把手教你讀經典(全2冊)

老子與諸教之關係02

字體:16+-

(十)孔子不言性與天道之原因

《禮記》上,孔子屢言:“吾聞諸老聃曰。”可見他的學問,淵源於老子。至大限度,隻能與老子對抗,斷不能駕老子而上之。《史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這種驚訝佩服的情形,儼如虯髯客見了李世民,默然心死一樣。《虯髯客傳》載:道士謂虯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虯髯也就離開中國,到海外扶餘,另覓生活。孔子一見老子,恰是這種情形。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已被老子講得透透徹徹,莫得孔子說的,孔子隻好從“仁”字講起了。老子學說,雖包含有治世法,但是略而不詳,他專言道德,於仁義禮三者,不加深論。孔子窺破此旨,乃終身致力於仁義禮,把治國平天下的方法,條分縷析地列出來。於是老子談道德,孔子談仁義禮,結果孔子與老子,成了對等地位。孔子是北方人,帶得有點強哉矯的性質,雖是佩服老子,卻不願居他籬下。這就像清朝惲壽平,善畫山水,見了王岩穀的山水,自量不能超出其上,再畫得好,也是第二手,乃改習花卉,後來二人竟得齊名。孔子對於老子,也是這樣。他二人一談道德,一談仁義禮,可說是分工的工作。

《論語》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何以不言性與天道呢?因為性與天道,老子已經說盡,莫得孔子說的了。何以故呢?言性言天道,離不得自然二字,老子提出自然二字,業已探驪得珠,孔子再說,也不能別有新理,所以就不說了。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請問致的是什麽?守的是什麽?這明明是言心言性,一部宋元明學案,虛字靜字,滿紙都是,說來說去,終不出“致虛守靜”的範圍,不過說得比較詳細罷了。老子書中言天道的地方很多,如雲“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長久,而況於人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老子這一類話,即把天地化生萬物,天人感應,天道福善禍**,種種道理,都包括在內,從天長地久,說至天地不能長久,就叫孔子再談天道,也不能出其範圍,所以隻好不說了。老子所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孔子也是見到了的,他讚周易,名此物曰太極,曾極力發揮,唯理涉玄虛,對門人則渾而不言,故大學教人,從誠意做起。